《表2 2005-2015年粮肥弹性系数转移矩阵》

《表2 2005-2015年粮肥弹性系数转移矩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市域尺度的中国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时空耦合关系》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个)

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耦合关系的转移矩阵显示(表2) ,2005-2015年间“双增区”向其他区域转移的数量最大,其次是“低效施肥区”,二者转移数量分别占该类型转移总量的50.72%、100%,粮肥耦合关系向“双增型”与“他因素影响型”转变为主。从2005-2010年到2010-2015年间,“双增区”中有49.28%的地级市没有发生变化,剩下地级市有16.75%转向“双减区”、12.92%转向“低效施肥区”、21.05%转向“他因素影响区”。其中,处于山东半岛、江南丘陵等区域的“双增区”转为“双减区”;处于陕北高原、海河平原等区域的“双增区”转为“低效施肥区”;处于河套平原、藏北高原等区域的“双增区”转为“他因素影响区”。“双减区”以向“双增区”的转移趋势为主,比例为37.93%,大致分布在甘南高原一带,呈现多向转化的趋势。“低效施肥区”主要向“双增区”转移,向“双增区”转移数量占同期“低效施肥区”地级市数量的57.63%,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地、四川盆地以及两广丘陵一带;其次是“他因素影响区”,比例为30.51%,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即华南主产区的中部地区,说明在第二阶段化肥过量施用或者产能较低的区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他因素影响区”中有35.90%的地级市转为“双增区”,这些地区位于陇中高原以北地区和呼伦贝尔高原等地;有33.33%的地级行政区转移为“双减区”,这些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等地,原因在于进入第二阶段后,这些地区开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了化肥和粮食播种的投入,导致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都有所减少。总体来看,2005-2015年间化肥作为双刃剑的特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地市开始调整区内生产结构,粮肥耦合关系开始向更合理更环保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