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表1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评估是通过对比不同用地类型结构配置产出效度来评价用地结构的优化程度,指标体系需要综合“投入-产出”2个方面构建。投入指标的选取为乡村的各种用地类型,考虑到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综合2017年国土资源部组织修订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中的土地利用12个一级类与73个二级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3大地类分类标准,选取涵盖乡村各类活动且与乡村联系密切的农用地和村庄用地共计8类用地作为投入指标。对于乡村土地利用的产出指标则需要综合考虑乡村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多方效益以及乡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李娜等,2018;杨奎等,2018),已有研究对于经济效益产出多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但目前没有乡村GDP统计指标,而单纯使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则会严重遗漏乡村非农产业用地的经济效益。为此,本文采用郑鑫(2014)的研究思路,以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估测乡村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运用“生产法”[乡村GDP=第一产业增加值+(乡村从业人数-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估算乡村GDP,作为乡村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产出指标;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使得区域生产、生活等非自然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一方面可以代表乡村土地利用生产能力的改善提升,另一方面在粮食安全问题的大背景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也是乡村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要任务,因此选择粮食产量作为社会效益量化指标;乡村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主要用于约束乡村土地利用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的低碳转型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议题,乡村不同用地类型碳排放量存在差异,耕地和村庄等生产和生活空间作为碳源会产生环境负担和外部性损失,对极端天气灾害和全球变暖有直接作用,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空间作为碳汇则有助于缓解生产和生活碳排放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战略目标,因此选取乡村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作为生态效益非期望产出评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程度。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