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影响因素分析:信息搜索偏好》

《表3 影响因素分析:信息搜索偏好》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高校学生网络理性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4所高校的调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王英在研究台湾青年学生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中提及,当服贸出现争议时,网络中第一时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懒人包”,这种由“信息饥渴效应”所导致的“懒人包”尽管充满了虚假信息、扭曲信息、片面信息,但学生们还是很快被民粹主义、群体极化等极端情绪所挟持,在网络上彼此串联、发布或疯狂转载各种消息,却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探究事件真相[21]。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权威信息谨慎求证后的“姗姗”发布,与人们对真相了解的急切心情之间的矛盾,给非常易于获取的小网站“第一时间爆料”、朋友圈迅速分享的“内幕”留足了空间;另一方面,也源于网民自身的“信息搜索偏好”。本文将“信息搜索偏好”设置为易获性信息/权威性信息,有“易获性信息”偏好的网民更倾向于获取“懒人包”,而有“权威性信息”偏好的网民则相反。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见表3),“权威性信息”组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明显强于“易获性信息”组。同时,“权威性信息”组的网络理性参与能力也较“易获性信息”组强。可以看出,“信息搜索偏好”对高校学生网络理性素养水平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辨真的能力”“群体极化”的影响显著。因此,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对权威性信息的搜索偏好,也将是提升网络理性素养的对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