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71—2017年自然保护区各站点积雪初日、终日和持续日的变化趋势》

《表2 1971—2017年自然保护区各站点积雪初日、终日和持续日的变化趋势》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1971—2017年羌塘自然保护区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表示通过P<0.10,P<0.05,P<0.01和P<0.001;“/”前后数据分别为1971—2017年和1991—2017年的变化趋势。

就积雪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表2),1971—2017年自然保护区各站积雪初日均呈现出显著的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6.5~20.6天(P<0.01),以改则最明显;积雪终日在各站点上都表现为显著的提早趋势,为-8.7~-15.5 d/10 a(P<0.01),其中狮泉河提早最多;所有站点的积雪持续日数呈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5.2~33.7天(P<0.001),以改则减少的最多,其次是狮泉河,为-27.9 d/10 a,申扎最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减少的态势愈来愈明显,初日推迟率为11.6~32.4 d/10 a,终日提前率为8.1~22.8 d/10 a,持续日数减少率为22.7~47.6 d/10 a,这种趋势在西部的狮泉河和改则表现得最为突出。3.2.2突变分析从近47年自然保护区年积雪日数的M-K突变检验可知(见图5a),UF在1978—2003年为正值,2004—2017年UF为负值且呈下降趋势,UF在2010—2017年突破了-1.96,这表明2004年以后年积雪日数持续减少,尤其在2010年以后积雪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UF和UB在2007年出现交叉,交叉点位于±1.96之间,即突变点出现在2007年,突变前后积雪日数平均值分别为39.6天和22.9天,突变后较突变前偏少16.7天。在季节尺度上来看(图略),除冬季未发生突变外,其他三季均发生了明显的突变,春季和夏季均发生在2004年,秋季出现在2008年,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偏少28.1%、72.7%和63.6%,以夏季最为明显。以上突变,均是由从一个相对偏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