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水稻分蘖角度相关的QTL》

《表2 水稻分蘖角度相关的QTL》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水稻分蘖角度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至今,在水稻中已经定位到诸多控制分蘖角度的QTL(表2),但克隆的只有TAC1。Yu等[40,43]利用松散株型IR24与紧凑株型IL55的F2子代群体,将TCA1初步定位在第9染色体长臂端SSR标记RM201与RM1026Z之间,之后精细定位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AP005682上SSR标记P4与P5的35kb区间。TAC1是控制分蘖角度的单显性基因,可能是禾本科植物所特有的一类新基因家族[40]。该基因主要在茎的节部、分蘖基部不伸长节以及叶鞘枕(节部与叶鞘交接处)中表达[40]。突变体tac1由于非编码区的第4个内含子剪切位点发生突变(agga→ggga)从而导致表达量下调,使分蘖角度变小呈现直立生长特性,说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水稻分蘖角度[40]。对TAC1过量表达与RNAi转基因株系的株型研究表明,TAC1上调表达使分蘖角度增大,TAC1下调表达使分蘖角度减小,进一步说明TAC1的表达水平决定水稻分蘖角度的大小。对113份栽培稻和48份野生稻中TAC1基因3kb基因组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分析表明,栽培稻的TAC1基因编码区仅存在1个单核苷酸的同义替换,野生稻TAC1基因编码区存在1个单核苷酸的同义替换和1个单核苷酸的非同义替换,这些说明TAC1基因在栽培稻与野生稻中非常保守[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