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对流的部分对流参数平均值》

《表2 不同天气型下各类对流的部分对流参数平均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江淮地区致灾强对流天气流型配置及层结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6显示了不同天气背景下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合成探空分布。图6a是高空槽前型江淮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前大气平均的温湿结构特征。图6a中可见,T-LnP图温湿廓线呈“漏斗”状分布,对流层中层500 h Pa及以下大气层结曲线与露点曲线较为接近,为近饱和状态,湿层深厚,500 h Pa以上,大气层结逐渐转干。从合成风场的垂直分布可以看出,除近地面风场较弱略显凌乱外,850~200 h Pa几乎为一致的西到西南风。结合合成探空资料计算的表征湿热环境特征的参数来看(表2),高空槽前型短时强降水天气对应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小,平均值仅为149 J/kg,大气可降水量为50 mm。热带系统型下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对应的合成探空图(图6b)显示,其温湿廓线形态与槽前型短时强降水平均特征有一定相似,湿层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但从温度廓线与露点廓线的分布来看,较前者更趋近饱和,500 h Pa以上为干层。合成风场中,对流层中低层为东南风,且边界层存在明显的东南风急流(850~925 h Pa东南风为16 m/s),风随高度逐渐顺转为西风,对流层中低层暖平流明显,有利于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发展。这种天气型下,对流有效位能(CAPE)平均值达到了1497 J/kg,大气可降水量为60 mm,就平均湿热条件而言,与槽前型短时强降水相比较,这种与热带系统相联系的背景更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因此强降水发生时常伴有雷暴大风天气。副高边缘型龙卷过程(或伴短时强降水或雷暴大风)合成的温湿结构(图6c)显示出整层湿度较高的环境特征,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其中层以上并无明显干层,边界层存在逆温结构,有利于对流发生前能量的前期蓄积。风场中,400 hPa及以下为一致的西南风,之上逐渐顺转为西北风,对流层低层对应强的西南急流,850~700 hPa西南风分别为14 m/s和16 m/s。对流有效位能(CAPE)平均值略高于热带系统型,为1 642 J/kg,水汽环境非常充沛,大气可降水量平均为60 mm,与热带系统型强降水过程相同。冷涡(槽)后型冰雹过程(或伴雷暴大风)的合成探空(图6d)与上述几类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流能量蓄积最为丰富的,CAPE平均值达到2 118 J/kg;整层为非常干的层结,层结曲线与露点曲线的分布呈X型,整层以西或西北风为主,700 hPa以下风力较弱,500 h Pa以上风速明显增大。与其它几种类型相比,水汽最为稀少,对流层中上层尤为干燥,平均的大气可降水量仅为20 mm。在相对较干的环境中生成的对流风暴,在其发展过程中,当中层干燥的空气夹卷进入风暴内时,会增强降水粒子蒸发冷却作用,促进下沉气流,形成雷暴外流边界(阵风锋)而导致雷暴大风,并有利风暴组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