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 1971-2016年黑龙江省冷害年记录》

《表8 1971-2016年黑龙江省冷害年记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当量积温对寒地水稻生长季低温冷害年的判定》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利用表7水稻低温冷害判定的阈值,分析获得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区71个气象站1971年以来低温冷害的判定结果,并与相关文献[25-27]、黑龙江省气象灾害普查数据中关于低温冷害灾害的记录(表8)比对,验证综合距平百分率对冷害的指示和判定能力。图1为1971年以来各年水稻生长季低温冷害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黑龙江省46a内发生大范围水稻冷害的年份为1971、1972、1976、1981、1983、1992、2002和2009年,71个气象站中约73%的站点发生了低温冷害,其中1972、1976、1992和2009年发生面积最广,全省范围均被判定出现了低温冷害,与表8中冷害年对应的冷害记录的范围较相符。水稻冷害较重的年份有1971、1972、1976、1992、2002和2009年,1981、1983年次之,其中1972年冷害最重,虽然文献记录中对冷害程度的记录较为模糊,但从文献中作物受冷害影响而产生的表现来看,被判定为冷害较重的年份对应的记录多为“粮食质量和产量明显下降”、“粮食减产幅度大”和“水稻空壳率和空瘪率高”等表示冷害程度较为明显的词汇,说明综合距平百分率阈值判定黑龙江省水稻冷害年的程度与事实较为吻合。发生区域为中小范围的冷害年为1987、1989、1993和1995年,局部范围的冷害年为1986、2003年,除1993年外,这些年份均以轻度冷害年为主,与文献记录的冷害范围较一致,从作物受冷害影响的相关记录看,多以“生长延迟、缓慢”等记录为主,表明这几年低温冷害程度较轻,未引起产量的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