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D模型碱性彗星试验结果(n=3)》

《表1 2D模型碱性彗星试验结果(n=3)》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2D和3D肝细胞模型的何首乌体外肝毒性评价》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与0.5%DMSO组比较,*P<0.05,**P<0.01,***P<0.001。

彗星试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是评价受试物DNA损伤作用的常用方法。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未受损伤的DNA电泳时会保留在原位置,形成彗星头部,损伤的DNA片段则会向阳极迁移,形成彗星尾部。通过分析单个细胞DNA迁移部分的光强度或迁移长度可以评价其DNA损伤程度。此外,碱性彗星试验也可用于评价受试物潜在细胞毒性[12]。显微图像下由小或模糊不清的头以及大的弥漫性尾组成的细胞称为刺猬状细胞,刺猬状细胞的出现通常提示着细胞凋亡的发生。因此,刺猬状细胞的发生频率可以反映受试物潜在的细胞毒性。2D肝细胞模型碱性彗星试验结果如表1和图3所示。PMEE 10、50μg·m L-1及THSG 100、400μg·m L-1处理组的%Tail DNA出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升高(P<0.05) ,PMEE各浓度处理组的OTM也出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升高(P<0.05),但PMEE和THSG各浓度处理组刺猬状细胞的发生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