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轮耕方式对土壤团聚体MWD及破坏率、容重的影响》

《表2 不同轮耕方式对土壤团聚体MWD及破坏率、容重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轮耕方式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团聚体的粒级对土壤养分的供应和保持、水力性质、孔隙组成和生物运动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团聚体总量的基础上,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与土壤质量关系更加密切。平均重量直径(MWD)是反映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其中MWD值越大,表示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团聚度越高,稳定性越强。不同轮耕方式下(表2),风干团聚体的MWD的顺序为深松—深松—深松(1.83mm)=深松—深松—翻耕(1.83mm)>免耕—深松—免耕(1.74mm)>免耕—深松—翻耕(1.71mm),水稳性团聚体的MWD的顺序为免耕—深松—免耕(0.45mm)>深松—深松—深松(0.42 mm)>免耕—深松—翻耕(0.40 mm)>深松—深松—翻耕(0.36mm)。风干团聚体MWD的远比湿筛法的大,并且在同一轮耕方式下,通过对风干团聚体MWD与水稳性团聚体MWD分析得到的最优的轮耕模式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是因为风干团聚体中在水分的浸泡下,大量的非水稳性团聚体在水力的作用下分解,团聚体遭到破坏产生的结果,故水稳性团聚体MWD更为准确反映问题实质。因此,新增耕地的轮耕制度中,免耕次数越多,团聚体的平均粒径团聚度越高,稳定性越强,翻耕能降低土壤团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