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的实施情况》

《表2 体育与医疗共生发展的实施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与医疗共生关系的实然与应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资料来源媒体报道及官方网站整理,截止时间2018年6月。

《纲要》的颁布,使体育与医疗界均认识到两者融合、共生发展的必要性。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医疗机构的运动医学科或康复科进行运动系统疾病,如骨折、半月板损伤、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网球肘等疾病的运动疗法。脑出血、脑血栓、心脏病也是医疗机构关注的主体。健身机构则以肥胖、增肌人群为主,进行运动健康促进。然而,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高发的慢性病,则需要专业的医疗与体育机构共同指导患者进行科学运动,降低运动风险。当前我国各级医院设立慢性病运动治疗或运动处方门诊的数量较少(表2),难以满足“井喷式”增长的慢性病人群需要。可见,我国健康服务处于“以卫为主,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体促卫,以预防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医疗在疾病治疗中占优势地位,体育则处于“微弱的”辅助地位,致使两者在共生中,医疗获利高于体育,进而两者非同步化进化,其中医疗快于体育。此外,调查发现,已开展体医融合或运动处方门诊的医院或机构,仅少数初见成效:慢性病患者住院次数减少,医药费用下降(何建军,2004)。然而,访谈及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运动处方门诊虽已开设,但主要任务是协助开展“运动处方师”的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大部分未开展实质性的接诊患者工作。接诊的部分运动处方门诊,就诊人数较少,即使在马拉松等赛前就诊人数较多的时期,每天接诊也仅10人左右。可见,体育与医疗的共生关系稳定性较差,共生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独立设置康复医学科,进行疾病的治疗,医疗与体育联合设立了运动处方门诊、康复科、运动专科医院、社区医院与体育科研所合作机构等平台,但未组建全范围的体育与医疗共生体。所以,两者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共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