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稀土在代表性超富集植物地上部的积累特征[22-23, 32]》

《表1 稀土在代表性超富集植物地上部的积累特征[22-23, 3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超富集植物对稀土元素吸收转运解毒与分异的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TF,转移系数;LREE,轻稀土元素,包括La、Ce、Pr、Nd、Pm、Sm、Eu、Gd;HREE,重稀土元素,包括Tb、Dy、Ho、Er、Tm、Yb、Lu、Y。下同Note:TF,translocation factors.LREE,light REEs:La,Ce,Pr,Nd,Pm,Sm,Eu and Gd.HREE,heavyREEs:Tb,Dy,Ho,Er,Tm,Yb,Lu and

植物采矿为实现稀土污染地生态治理和稀土资源化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途径。植物采矿是指在金属污染地上种植超富集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恢复植被的同时,还能通过收获植物地上部实现金属资源化。超富集植物的选择是植物采矿成功的关键因素。稀土超富集植物是指能够超量吸收稀土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的植物,且其具有极端稀土耐受性,在稀土污染土壤上能正常生长,不会出现稀土毒害现象[19]。目前判定植物是否超富集稀土元素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上部稀土元素含量达到或超过1 000μg·g-1的植物[1 9],这一判定标准与其他微量金属(C o、C u、N i、P b、S b)、类金属(A s)和非金属(S e)的判定标准相同,即超富集植物中金属含量通常较正常植物高2或3个数量级[2 0];二是植物地上部稀土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 a c t o r,B F,植物地上部的稀土浓度与土壤中相应稀土浓度的比值)达到或超过1,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稀土元素吸收转运能力[19,21]。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稀土超富集植物及稀土富集植物2 0多种[22-31],主要分布在蕨类植物,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商陆科(Phytolacc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等双子叶植物中。其中蕨类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thotoma)是目前叶片中稀土积累浓度最高的植物,可达3 358μg·g-1[22],其地上部选择富集轻稀土元素(light REEs,LREEs,包括Pr、Nd、Pm、Sm、Eu、Gd),轻稀土的富集系数(BF)及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TF,植物地上部的稀土浓度与植物根系中相应稀土浓度的比值)均大于重稀土元素(heavy REEs,HREEs,包括Tb、Dy、Ho、Er、Tm、Yb、Lu、Y)(表1)[32];大生物量双子叶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叶片稀土含量最高可达1 040μg·g-1[23],其地上部选择富集HREE,HREE的富集系数(BF)及转运系数(TF)均大于LREE(表1)[23]。全面了解超富集植物对稀土的吸收转运机理是植物采矿的重要前提条件。但迄今为止,超富集植物对稀土的吸收转运机制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对Ni、Zn、As、Cd、Pb等重金属或类金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