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区域内淤积物样品的密度及淤积深度》

《表1 不同区域内淤积物样品的密度及淤积深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石佛寺人工湿地不同水生植物的促淤效应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表1可知,石佛寺人工湿地的淤积较为严重,实测得到石佛寺人工湿地松软淤积层的深度变化范围为0.286~1.35m,全湿地的平均淤积深度为0.824m[由式(1)计算得到],其中主河道区域淤积最深,平均深度为1.18m;荷花区域次之,平均深度为0.393;混合植物区域较浅,平均深度为0.286m。总体情况为:主河道区域>芦苇区域>蒲草区域>荷花区域>混合区域,在有水生植物种植的区域中,样点面积权重越小,平均淤积深度越小。实测淤积密度变化范围为0.532~1.779t·m-3,面积加权平均后计算得到,全湿地平均密度为1.106t·m-3。其中,混合植物区域表层淤积物密度最低,平均值为0.837t·m-3;荷花区域和蒲草区域内表层淤积物密度值较为接近,分别为0.928t·m-3和0.945t·m-3;芦苇区域表层淤积物密度平均值为1.017t·m-3,为4个区域之首。主河道区域底层淤积物的密度平均值可达1.66t·m-3,荷花、蒲草和混合植物区域底层淤积物各样本密度值比较接近,范围为1.01~1.09t·m-3,而芦苇区域明显高于其他3个植物区域,底层淤积物样本密度值均在1.20t·m-3以上。4种水生植物区域内,淤积物密度随深度变化情况如图2,淤积物密度与淤积物深度呈正相关,4个区域内淤积物密度均在由表层向深层的第一个阶段内明显增长,随后增加趋势逐渐减缓并趋于稳定,分析其原因应为水生植物死亡腐解后,残骸堆积在植株根部,并随着微生物作用逐渐分解,形成了较为松软、密度较小的淤积层,并释放出大量溶解性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使表层淤积的生物和化学性质发生转变,因此密度较小[8]。荷花、蒲草、混合植物区域底层淤积物密度平均值均小于1.06t·m-3,芦苇区域底层淤积物密度平均值约为1.215t·m-3,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湿地对于芦苇的收割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