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国不同地区制造业就业占比(1982—2000年)(%)》

《表1 中国不同地区制造业就业占比(1982—2000年)(%)》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全球化、经济集聚和经济政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数据分别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

数据显示,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集聚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加强。从历史上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思维的指导下,我国主要施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是计划经济。为尽快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压低农产品、劳动力和资本价格,以促进国有企业将尽可能多的剩余以工业企业利润的形式上交国家,提高国家的总体积累率。这种以牺牲农业和居民消费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尽管在短期内可以较快实现工业化,但在长期违背了中国当时的比较优势,扭曲了投资和产业结构,因此是低效率且不可持续的。此外,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以“三线建设”为典型,我国施行了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战略。以地区距离边防海防前线的距离远近作为划分依据,三线建设将大量劳动力,特别是高技能水平劳动力,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迁往内陆省份,形成计划时期大规模的建设性移民潮。因此,在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工业的空间集聚趋势尚不明显,1982年东部地区工业就业人口在全国的比重为45.28%,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