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88份材料在3个环境下的千粒重表型变异》

《表2 188份材料在3个环境下的千粒重表型变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千粒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88份长江中下游麦区地方种质千粒重在3个环境下均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变异,其变异幅度分别为22.69~49.95 g、17.71~42.55 g、17.92~50.93 g(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来自上海的丈四红、江苏的镇3-96和浙江的松花蒲3份地方种质在不同环境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分别为43.20、41.79和40.67 g。基于千粒重BLUE值发现,共有87份小麦地方种质千粒重>33.0 g,主要来自于江苏(31份)、浙江(24份)和湖北(18份),其余14份来自其他省区(图1)。方差分析显示千粒重在基因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明千粒重既受基因型的控制,也易受环境影响。3个环境下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H2)均较高,分别达到0.90、0.86和0.92,揭示长江中下游麦区地方种质千粒重主要受遗传控制。千粒重的峰度和偏度均接近0,说明千粒重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揭示千粒重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2)。供试材料的千粒重在3个环境中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2017绵阳和2018年崇州相关程度最高,其相关系数达到0.707 2;2017年绵阳和2017年崇州相关程度最低,其相关系数为0.676 1(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