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氨水处理前后样品的L酸分布》

《表2 氨水处理前后样品的L酸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三维贯穿大孔氧化铝的孔道改性、表征及转化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4为氨水处理前后且经550℃焙烧后样品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谱图。表2为处理前后L酸分布。两组样品在1540 cm-1处的吸收峰都很微弱,说明样品基本无B酸中心,而波数为1450、1615及1490 cm-1处的吸收峰可归属于吡啶吸附在氧化铝表面的Lewis酸性位[20]。而1585 cm-1处的峰归属为吡啶上氢键的吸附[21]。氨水改性后样品的L酸度由0.409增加到0.413,L酸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这主要是由于无定形水合羟基铝离子聚集体水热再羟基化反应使氧化铝表面羟基得以增多,由此产生的弱L酸性显著增高。脱附温度达到250℃时,处理后样品的L酸度明显低于处理前样品,则说明改性后氧化铝表面酸性增加的主要是弱酸。酸性是氧化铝载体的一项重要物化性质,通过氨水水热处理,不仅有利于生成用途广泛的γ相态,降低大孔尺寸,提高比表面积及抗压强度,还能适度调控酸性性质,使其更好地满足催化反应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