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 膜下滴灌各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表6 膜下滴灌各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西北地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参数优化——灌水频率及滴灌带间距》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在P=0.05水平下差异显著,**表示在P=0.01水平下差异显著;小写字母a、b、c表示频率相同时滴灌带间距处理对株高的统计显著性,大写字母A、B、C表示滴灌带间距相同时频率处理对株高的统计显著性。显著性分析不含N-P2J2处理。

膜下滴灌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性分析如表6所示。由表可知,同一滴灌带间距处理表现为中高频处理产量大于低频处理,这与隋娟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当地宜采用中高频率灌水,P3J1产量分别较P1J1、P2J1低7.17%和4.60%;P3J2产量分别较P1J2、P2J2低5.66%和7.81%;P3J3产量分别较P1 J3、P2 J3低5.05%和8.23%。滴灌带间距对产量有显著性影响,同一灌水频率下滴灌带间距0.9和1.1 m的处理产量相差不大,而滴灌带间距1.3 m的处理产量最小,P1J3产量分别较P1J1、P1J2低9.65%和12.74%;P2J3产量分别较P2J1、P2J2低7.22%和8.65%;P3J3产量分别较P3J1、P3J2低10.75%和9.07%,滴灌带间距造成产量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为,不同滴灌带间距下的玉米行株距配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王志刚等[17]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行株距配置影响群体结构,致使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日平均光强和日平均风速等田间小气候受到改变,从而影响着玉米的产量。王长进等[18]进行了同等种植密度下4种种植行距(50、60、70和80 cm)的试验,结果发现产量随种植行距的增大而减小,该结果与本试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