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 1995—2009年中国供给侧N2O排放变化各部门结构分解 (万吨)》

《表1 1 1995—2009年中国供给侧N2O排放变化各部门结构分解 (万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农业氮污染:责任与控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分析三大产业部门N2O排放的主要驱动和抑制因素差异;对中国的进一步分解发现(见表11~12):(1)虽然中国供给侧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内需排放(见表3),但是中国供给侧N2O排放的迅速增加(所有经济体中,中国增速最快)主要是由外需排放引起(35.76万吨,占比62.73%)*,尤以农业部门为最。1995—2009年,由外需引致的排放变化中,农业部门达到30.12万吨,占外需引致排放总变动的84.21%。造成外需排放变化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在于由外需引致的中国前向国际产业关联效应*、最终需求产品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的快速扩大,前者反映了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后者反映中国最终产品的出口,分别使供给侧排放增加了43.51万吨、14.75万吨和63.66万吨,意味着中国出口的产品具有高隐含氮。抑制供给侧N2O排放增加的因素中,由外需引致的排放变化也不容忽视。例如由外需引致的中国氮排放强度效应和国内产业关联效应造成了研究期间中国供给侧N2O排放降低了72.22万吨和15.72万吨。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中国在重视国内节能减排的同时,不要忽视外需因素的影响,适当控制出口,尤其是农产品的出口将有助于氮污染的抑制。(2)需求侧排放增量主要是源于国外排放的增加,同供给侧构成的结构分解一样,造成国外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由中国最终需求引致的前向国际产业关联效应、最终需求产品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的快速增加,国外的国内产业关联效应和他国之间产业关联效应也有正的影响。但和供给侧不同的是,目前抑制中国需求侧N2O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因素,但国外的氮排放强度效应和由于中国最终需求引致的国内产业关联整体上也减少了中国需求侧N2O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