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明清入连山的外籍姓氏统计汇总表》

《表1 明清入连山的外籍姓氏统计汇总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关系——以粤北壮族社会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移民的进入不仅给连山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移出地的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移出地的文化习俗也随之在连山广为传播。上述移出地除广西、广东外,其他17个姓氏皆来自江南地区。宋史专家刘子健说:“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集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11]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尤其重视科举与书院文化的发展。随着大量的江南移民的到来,崇文重礼开始在粤北山区盛行。2012年开始,笔者多次走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部各镇,发现大量散落在壮族聚居区的碑刻、牌匾,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在连山传播的典范,比如:荣贵寨“瀚池学校”“文经武纬”“捍卫梓桑”“世泽渊源”四块匾额就是创立荣贵寨的高祖莫畿公重视教育,为了培育贤能,设办“瀚池学校”供里闾弟子读书。其长子家显获六品顶戴贡生,次子家森获四品武都司,一文一武,均各成名。清同治壬申岁(1872年)七月十一日,广东省总督钦命科考官为此加赠大门匾,题字一座门匾“文经武纬”,二座门匾“捍卫梓桑”,重门匾“世泽渊源”;“齿德俱尊”这块匾则是因为民国19年(1930年),时任连山县长的何冀洲得知贤洞村韦家聚五代同堂,为表彰其为孝悌仁义之表率,特题字赐匾。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连山县志》卷二描述当时的壮族聚居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变化:“僮自明万(历)设里至今,输纳里役与民一体。第其俗朴质,不事华。饬力农务,近颇读书,尚易于教化,较之瑶,则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