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十二五”及“十三五”电源新增装机及贡献率对比》

《表2“十二五”及“十三五”电源新增装机及贡献率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面向“互联网+”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具体来说,在未来大电网与微电网相互结合的电力网络结构下,利用互联网思维与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以建设能够将能量梯级利用,并具有多种可变运行方式的智能微电网,并以此来协调控制分布式电源、储能与需求侧资源,通过柔性接人的方式将每个区域的可再生能源都并入整体能源互联网,通过区域间的电力资源协调互补及配置优化,减小可再生能源发电其本身波动性与随机性大的特点带来的并网困难问题。对于未来新能源高比例的电力系统的发展中,可以认为未来煤电的定位是调节电源[1],对于新增煤电机组需要提出的技术要求将不再是大容量、高参数,而是调峰能力、爬坡率等,未来新增煤电机组的建设一定需要考虑实时监控、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系统的精确测量、互联互通、数据挖掘等不同类型功能的支持,可以使能源系统的运行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系统化,火电厂可以通过需求侧的实时用能数据,迅速反应,提高发电机组的调节功能。这些能源信息化、智慧化相关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我国培养注重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的能源动力类人才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