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韧性断裂准则:金属板材屈服行为与塑性失稳力学模型在微尺度下的应用》

《表3 韧性断裂准则:金属板材屈服行为与塑性失稳力学模型在微尺度下的应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金属板材屈服行为与塑性失稳力学模型在微尺度下的应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韧性断裂准则是通过应力和应变函数对等效塑性应变的积分来度量细观孔洞对材料的损伤效应,当积分值达到预设阈值时即认定材料已经发生断裂。1950年,Freudenthal[51]通过单位体积塑性功的方式来描述金属材料的损伤断裂行为,并提出了第一个非耦合的韧性断裂准则。1968年,Cockcroft和Latham[52]为了反映加载历史对破裂行为的影响,率先提出了韧性断裂准则的积分数学形式。随后,Rice和Tracey[53]、Brozzo[54]、Oh[55]和Oyane[56]等学者对模型中的积分形式进行修正,以改进模型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准确性。韧性断裂准则具有一定的细观断裂机理背景,一些较新的准则(如Lou-Huh准则[57]和MMC模型[58])综合考虑了应力三轴度和罗德参数对孔洞演化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描述金属破裂行为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然而,在韧性断裂准则中,损伤效应并没有耦合到材料的塑性本构方程中,而仅仅作为判定破裂与否的判据,因此韧性断裂准则并不能表征材料在破裂前由于细观孔洞的不断增长而在宏观层面表现出来的性能劣化现象(损伤效应)。表3列出了工程中常用的7种韧性断裂准则,都采用应力变量沿塑性变形路径积分的形式,如式(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