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我国近海亚历山大藻赤潮统计》

《表5 我国近海亚历山大藻赤潮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近海藻毒素及有毒微藻产毒原因种调查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03-2017)

在我国近海发现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常见微藻是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2002—2017年,在全国近海形成24次赤潮(表5)。仅凭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是难以确定亚历山大藻种类的,其中塔玛亚历山大藻研究报道的较多(Wang et al,2005,2008,2011,2014;Chen et al,2013;Gu et al,2013a)。根据5个不同的核糖体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已分为5个种:芬迪亚历山大藻(A.fundyense)(I型) 、地中海亚历山大藻(A.mediterraneum)(II型) 、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III型)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pacificum)(IV型) 和澳洲亚历山大藻(A.australiense)(V型)(John et al,2014)。其中在黄渤海域是芬迪亚历山大藻,长江口以南海域是太平洋亚历山大藻(Genovesi et al,2015;Gao et al,2015a,b)。此外,在渤海发现了奥氏亚历山大藻(A.ostenfeldii),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不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C1/C2,GTX1-4(Gu,2011),但是可以产生STX和NEO(Gu et al,2013a);全球范围内,一些地理种群的奥氏亚历山大藻还能产生spirolides等毒素 (Kremp et al,2014;Salgado et al,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