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3组矿化产物元素成分百分比》

《表1 3组矿化产物元素成分百分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混合菌株诱导碳酸钙沉淀修复Cd污染水》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

图4为3组实验矿化产物的SEM分析结果。从图4中可以看出,3组实验的矿化产物的形貌为椭球型颗粒状的CdCO3和CaCO3,且A组和B组矿化产物的直径约为2μm,C组矿化产物的直径约为3μm,C组矿化产物直径略微大于A组和B组矿化产物,并且C组矿化产物的表面相较于A组和B组矿化产物分布更加均匀,这表明C组在菌株混合条件下会更加有利于晶体的形成。微生物控制着细菌活动过程中的矿化过程,从而控制矿物的成核和生长[32]。图4(b)、图4(d)、图4(f)是图4(a)、图4(c)、图4(e)矿化产物的局部电镜图,由此可以看出,Cd2+与Ca2+以晶格掺杂的方式形成了共沉淀,不同于其他研究中的CdCO3或CaCO3晶体的形貌[5,33]。这是由于在细菌表面的脲酶水解尿素形成CO32-,矿化产物的结晶均沿着细胞壁上的结合位点展开,形成CdCO3和CaCO3晶体互相掺杂,形成矿化产物的过程中,细菌对Cd2+、Ca2+都进行矿化去除,从而导致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相邻、相对和重叠[26]。C组实验产物相较于A组和B组实验产物具有较好的结晶度和晶格掺杂形貌。这是由于混合培养细菌具有较强的脲酶活性,导致细胞表面的pH和CO32-浓度相对稳定和充足,从而减少了在形成CdCO3和CaCO3晶体互相掺杂过程中的团聚现象。采用EDS分析3组矿化产物中的元素成分百分比,结果如表1所示。在3组矿化产物中Ca含量分别为2.04%、2.87%、1.04%,Cd含量分别为25.85%、28.41%、30.13%,这表明Cd含量远高于Ca,因为Cd的离子半径大于Ca的离子半径,并且Cd在细菌表面拥有更对的结合位点,从而导致3组矿化产物中Cd含量均高于Ca。C组产物的中Cd与Ca含量比例约为29∶1,远高于A组和B组矿化产物,这是由于细菌与矿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34],并且混合培养细菌拥有更多的Cd结合位点,更加有利于矿化去除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