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人力资本减贫效应的静态分解结果》

《表3 人力资本减贫效应的静态分解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异质性收入视角下人力资本对农民减贫的作用效应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本文采用的贫困线为现行贫困标准,参照国家官方做法,以国家公布的在2010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标准,按各年物价指数调整,在2015年为人均纯收入2 800元。表中数据前负号“-”,表示贫困率的下降,对应的数据含义表示人力资本对贫困具有减贫效应,绝对值越大,减贫效应越大。

根据本文公式(6)分解方法,对各年份人力资本的减贫效应贡献,即静态分解结果见表3。表3分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存在,那么这种非事实情况下的贫困率是多少?它与事实情况下的贫困发生率之间的差就是人力资本的减贫贡献。表3第2列给出了各年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状况,以农村个体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人均5.21的受教育年龄到2015年人均7.56的受教育年限,20多年时间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年多。第3列给出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样本在各年的贫困发生率,从1989年40%以上下降到了2015年的10%以下,减贫成就是显著的。第4列给出了人力资本的减贫贡献,由符号为负可知,如果没有农村人力资本,则发生的贫困率还会增加,它应该是第3列减去第4列结果的水平,可以看出各年人力资本减贫贡献都在1%以上,且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89年减贫是1.24%,之后逐年增加,到2000年左右达到3%以上水平,而后开始缓慢下降,2015年为1.6%以上。进一步将人力资本减贫贡献分解到人力资本涉农收入和非农收入两种类型上(第5列和第6列),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就是,人力资本通过涉农收入不但没有起到减少贫困的作用,反而还增加了贫困发生率,这再次证实了(由前面收入函数估计已知)农村人力资本对于涉农收入作用的二元性结果,在城乡二元结构显著条件下,农村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并没有转移到农业生产领域去,而是以更加快速的方式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其最终结果是降低涉农收入进而阻碍农村贫困水平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个体人力资本积累是错误的,因为它主要是通过作用非农收入实现减贫,从第6列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各年减贫贡献都在2%以上,且减贫力度也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反映出了这样的信息:一是农村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较好实现个人非农收入的增加,进而带来较大减贫效应;二是我国目前农村个体人力资本通过非农收入的减贫作用已经跨过峰值期,今后发挥人力资本的减贫作用,应该朝着既要保持非农收入途径具有的强劲减贫力度,又要实现通过涉农收入途径达到减贫作用的方向发展,从而保持一定水平的农村人力资本减贫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