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1955—1959年教育事业费支出及其占比重情况表 (亿元)》

《表2 1955—1959年教育事业费支出及其占比重情况表 (亿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中“教育事业经费支出情况”

在党和国家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几年的恢复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飞跃进步。到1958年,全国高等学校1408所,学生79万人;中等学校118000所,学生1500万人;小学95万所,学生9200万人(以上不包括业余学校)。同时,1958年国家教育管理权下放以后,有些地区、县出现了大量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2)。在此背景下,我国把劳动教育作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是开展勤工助学。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同时,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以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来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出现了以劳动代替教学、学生劳动过多等不合理现象,极大地破坏了劳动教育质量。当然,对于歪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的极“左”倾向,周恩来、邓小平等也进行过不同形式的抵制。因此,这一时期,也存在着纠正偏向、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国家意志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