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文献中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成果汇总》

《表1 文献中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成果汇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黏性土干/湿过程中土结构演化特征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本表格中的峰值1、2、3并不严格对应晶层间孔隙、团聚体内孔隙和团聚体间孔隙,例如Romero et al.(1999)中的3个峰值并不包含晶层间孔隙。(2)文献Cui et al.(2002)“含水率”一栏用吸力表示。(3)文献Sivakumar et al.(2006)“干密度”一栏用垂向应力表示。(4)PS

很多国内外学者用压汞试验研究压实土样的孔隙分布特征时,发现孔隙分布存在尺度的差别。Barrenblatt et al.(1960)研究裂隙岩体的渗流时,首次提出了双孔隙结构的概念。随后一些研究者(Ahmed et al.,1974;Collins et al.,1974;Pusch,1982;Delage et al.,1984;Alonso et al.,1987;Lapierre et al.,1990)沿用了Barrenblatt的双孔隙结构的概念,以描述孔隙分布曲线有两个明显不同峰值的现象。Gens et al.(1992)认为,两个峰值分别代表了微观孔隙(microvoids)和宏观孔隙(macrovoids)。随后的许多研究(Sharma,1998;Delage,2006;Farulla et al.,2010;Nowamooz et al.,2010a,2010b,2016;叶为民等,2011)发现,压汞试验测得的孔隙度和实际孔隙存在差异,原因在于施加压力区间的限制,常规的压汞试验无法测到更小(r<10inm)或更大(r>400iμm)的孔隙(Romero et al.,2008)。目前一般认为,黏性土的孔隙存在3个层次:晶层间孔隙、团聚体内孔隙和团聚体间孔隙(Sharma,1998)(图1) 。压汞试验无法测量的部分属晶层间孔隙,例如Lloret et al.(2007)将晶层间孔隙的半径定为0.2~2.0nm之间。团聚体内孔隙和团聚体间孔隙的分界点则随土的性质和状态而不同。叶为民等(2011)的实验研究表明,高压实膨润土团聚体间孔隙和团聚体内孔隙的界限点在150~200inm,而Farulla et al.(2010)研究了高岭石-伊利石黏土的孔隙分布,认为团聚体间孔隙和团聚体内孔隙的界限大约为2iμm。目前学界关于孔隙结构层次特性及界限划分标准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表1总结了文献中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数据离散性较大,原因是土体孔隙结构受矿物成分、干密度、含水率及水力路径等许多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