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用于联合反演的首都圈及邻区初始速度模型》

《表1 用于联合反演的首都圈及邻区初始速度模型》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首都圈地区Pb震相典型特征与康拉德界面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19是我们利用本研究重新校核过的Pg,Pb,Pn,PmP等震相走时结果,并对所有地震事件进行了重新定位,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联合反演方法(万永革和李鸿吉,1996),反演首都圈及邻区一维速度模型,从而确定康拉德界面的深度和相对速度.在联合反演时,考虑到首都圈地区地震台站分布较密,地震定位得到的发震时刻、深度的精度问题,我们设定经纬度允许变化范围为±0.05°,深度允许变化范围为±10km,发震时刻允许变化范围为±1.5s.根据祝志平等(1997)物探的结果,我们将地壳分为5层的初始模型(见表1).通过20000次迭代,得到了最佳模型(表2,图19d),残差为0.004102.图19a为迭代种群变化及平均残差分布,基本在迭代1万次以后拟合相对稳定了.图19b为搜索发震时刻变化分布图,变化主要集中在±0.7s.图19c为重定位后地震深度分布图,优势分布在5~20km.图19d为最佳模型速度分布图.根据反演得到的模型结果,以及实际拟合的Pb速度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首都圈及邻区康拉德界面是第三层与第四层的分界面,平均深度在23km左右,康拉德界面上P波速度反演结果为7.06km·s-1,与直接用Pb观测走时拟合到的速度7.04km·s-1非常接近.考虑到观测误差并结合人工地震剖面得到的速度结果(祝志平等,1997),我们认为康拉德界面的平均速度应在6.8~7.0km·s-1之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反演过程中我们不考虑康拉德界面的倾斜,所以得到的结果为区域的平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