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中国城市新区面积规模等级》

《表2 中国城市新区面积规模等级》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新区的空间生产及其演化逻辑》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政府通过城市新区的设置,构建了一个嵌套地理距离、空间规模的等级化的实践模式。随着新区规划范围日趋增大,其管理机构选址也逐步由市辖区实现权力配置的外拓。本文基于管理机构与所属上级行政中心的相互距离,利用ArcGIS 10.2“最佳自然断裂法”对所有距离数据实现聚类分析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图5a),Ⅰ级城市新区占比近60%,在中西部等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且主要集中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东中部省份。有超过96%的管理机构设置于市辖区范围内,具有管理上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其中,个别只有单一市辖区的省会城市往往将城市新区选址在市辖区之外而管理机构则位于市辖区之内,这种“设区”区划调整的意向同时体现了管理上的向心性,故出现短距离范围内城市新区及其管理机构在空间设置上的不一致性。Ⅱ级占比在1/4以上,在中西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且明显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同时,在较近距离范围内的新区管理机构仍有1/2以上位于A型城市新区范围内,延续着管理机构与城市新区在市辖区范围内的“点—面”一致性设置。其中,有29%的城市新区管理机构未设在市辖区范围之内,故设在市辖区范围之外的城市新区与其管理机构具有一定的空间设置“一致性”与管理职能“独立性”。Ⅲ级与Ⅳ级的管理机构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差异特征,Ⅲ级城市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Ⅳ级则分别分散于河北、辽宁、湖北、福建、海南等省份,这些长距离的新区管理机构设置往往具有“沿海趋向”或“省域边界”特征。同时,国际上传统新城规划面积大多在数十平方千米范围之内,而国内的规模普遍较大,甚至超过所在地区单个县级政区的面积[64-66]。由此,不同面积规模与空间分布的城市新区差异显著(表2) :(1)“小型”的分布遍及绝大多数省份,由于最小面积规模常见于城市空间外拓的初期阶段,因此东中西分布较为均匀。(2)“中型”主要分布在中部及东部沿海,由于较小规模常代表城市空间扩张的发展阶段,故分布上主要向中东部地区偏移。(3)“大型”分布的最主要特征是全部位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由于新区大规模规划通常基于城市发展较为成熟阶段,故分布上与地区城镇化水平更为趋合。(4)“巨型”(含3/5以上国家级城市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随着规划范围及区域战略的上升,巨型城市新区所跨越的政区类型也更加复杂。此外,通过城市新区分阶段的距离、面积数据散点图分析发现(图5b):绝大部分城市新区集中在距离18 km以内、面积423 km2以下,且城市新区逐渐表现为更加显著的“近距离、大规模”规划的阶段性趋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