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矿化蚀变岩相带主要特征简表》

《表2 不同矿化蚀变岩相带主要特征简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热液矿床深部大比例尺“四步式”找矿方法——以川滇黔接壤区毛坪富锗铅锌矿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岩石经蚀变后发生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的变化,同时物理性质(如颜色、比重、硬度、孔隙度等)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蚀变岩(袁见齐等,1985)。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该矿床主要的矿化蚀变依次为:强烈的铁白云石化、黄铁矿化、铁方解石化、硅化→强烈的铅锌矿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高岭石化等。通过蚀变岩相填图→反演成矿物化条件(T、pH、Eh)→矿化蚀变岩相分带模型→圈定矿化自然边界(找矿有利区段),了解伴随构造作用发生矿化蚀变的类型及特征,对比研究未知区与已知区的成矿特征,圈定有利找矿地段,预测矿化类型和富集的程度及矿体赋存部位,提出深部盲矿体的分布区段。基于760 m、670 m两个中段矿化蚀变类型及其组合、蚀变强度、矿物共生关系及蚀变岩组构等特征,从矿体到围岩,依次划分为四个矿化?蚀变岩相带:铅锌矿石带(I)(近中性) →强黄铁矿化?铁白云石化针孔状粗晶白云岩岩相带(Ⅱ)(弱酸性) →白云石化?方解石化杂色中粗晶白云岩岩相带(Ⅲ)(碱性) →方解石化细晶白云岩岩相带(Ⅳ)(碱性) ,进而绘制了不同中段矿化蚀变岩岩相分带图,其中Ⅱ-Ⅲ带的界面为矿化的自然边界(表2,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