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各阶小波细节反映的场源深度》

《表1 各阶小波细节反映的场源深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尼泊尔M_S 8.1地震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多尺度重力场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利用Mallat算法,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变化进行多尺度分解,通过功率谱分析原理计算每阶小波的径向功率谱,可估算出每阶异常的场源深度,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1—6阶小波变换细节如图3所示。由图可见,小波多尺度分解结果中1、2阶小波细节图像在喜马拉雅块体、川滇菱形块体等地区显示较为复杂,中上地壳浅层密度不均匀体的分布情况得以体现。三叠纪复理石沉积广泛分布在松潘—甘孜地块中巴颜喀拉和可可西里地区,厚度多在10km以上,由于后期构造活动强烈、基底褶皱变形,沉积物得到重新改造,其重力异常形态表现为略微杂乱的弱异常特征。3阶和4阶小波的细节异常图反映了青藏高原浅部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由于许多弱小异常连片形成较大规模的重力异常,其内部布格重力异常呈条带状向东西延伸,贯穿整个青藏高原;异常呈有规律的高低相间分布,与地表断裂的分布位置相对应。沿青藏高原的南部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北部阿尔金断裂及北昆仑断裂发育细长的高重力异常条带,推测是由地表浅部的火山岩条带引起的。在青藏高原四周边界断裂的位置均显示出低重力异常,将青藏高原与周边构造单元分开,明显地刻画出青藏高原的边界,其成因可能为青藏高原之下巨厚的地壳所引起的。青藏高原内部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在-60—-20mGal(图3 (e)) ,其中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羌塘地块中部呈低重力异常,而在主边界断裂、北昆仑断裂带、金沙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则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高重力异常,此异常由浅至深均存在,说明浅部火山岩不足以形成这些异常条带,主要还是由于高原地壳堆叠与莫霍褶皱所引起。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北则呈现负异常,推测是岩石受压力破碎或者存在地壳熔融物质。6阶小波细节图反映了该区域上地幔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应的场源深度大约为56km。通过6阶小波变换后发现,深部物质有重新分配和调整的现象,青藏高原内部随着时代的推移有向东移动的迹象,而青藏高原壳幔物质挤入到川滇菱形块体,在这样1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会积累巨大的应变能,从而造成该区地震活动性强。上地幔重力变化信号显示沿拉萨和喜马拉雅块体的重力变化信号呈现出不连续性,从而说明印度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可能出现断裂。在喜马拉雅布格异常阶梯状陡变地带,中强地震频发,且地震震中的分布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走向有一定的关系。推测由于陆-陆板块碰撞,挤压与能量的交换使该地带长期以来处于活动状态,从而孕育着大地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