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盆地页岩油含量“三段性”界限值》

《表3 不同盆地页岩油含量“三段性”界限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区页岩层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发现——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研究已证实,烃源岩热演化产生的烃类首先要满足自身及周边矿物的吸附,吸附饱和后,开始充注各类储集空间(成为滞留烃),当储集空间充满后,才能开始向外排烃、运移。卢双舫等对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地区的研究发现[26,37-40],S1随TOC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三段性”(表3)。沧东凹陷孔二段S1随TOC的变化也表现出“三段性”(图10):TOC值小于0.7%时,S1值多小于0.5 mg/g,烃类强吸附、欠饱和,储集空间几乎无效,为稳定低值段,基本属于难开发的无效资源;当TOC值为0.7%~2.2%时,S1随着TOC增大明显上升,烃类已经满足自身及矿物的吸附,开始充注储集空间,为明显上升段,可作为中低效的后备资源;当TOC值大于2.2%时,随TOC的增大,S1基本稳定在3 mg/g,为稳定高值段,代表生成的烃类已经完全充满储集空间,多余烃类开始向外运移,是当前勘探开发的高效资源。由此可见,在同等地质条件下,有机质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储层含油量,但不是呈绝对的正相关性,当有机质含量超过一定值后(如沧东凹陷G108-8井TOC值为2.2%),含油量基本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情况下,储层自身的储集能力是决定含油量的关键[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