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0—2015年中国28个省份的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及其分解》

《表2 2000—2015年中国28个省份的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及其分解》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分解因素的影响——基于门槛效应的视角》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2可知,部分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指数大于1,表明这些省份的整体碳排放效率较高,它们均采用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多的产出,且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的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较低,说明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损失较大,有很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在样本期间,各地区注重经济增长,往往容易忽视对环境保护进行投入,使得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下降,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为明显。在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情况下,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这些产业往往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使得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较低。从纯技术效率角度来看,各地区的指数都在1以上,说明这些省份的纯技术效率对提高碳排放效率有积极作用。通过技术效率均值可以发现,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甘肃和山西这两个省份,与均值相比二者更为明显。甘肃和山西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在石油、矿产资源方面都具有优势,但同时也阻碍了其技术进步。在将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分解为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之后,本文发现我国28个省(市)中有约2/3的省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术退步。进一步,本文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可见各省的规模效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除北京、天津、广东以外,其他省份的规模效率指数都在1以下,表明我国大多数省份的要素投入都有待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