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鱼类上溯轨迹流速差异性分析》

《表2 鱼类上溯轨迹流速差异性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鱼道进口不同补水形式对齐口裂腹鱼上溯行为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字母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根据文献记录齐口裂腹鱼的感应流速约为0.07~0.13 m·s-1,临界游泳速度约为0.6~0.8m·s-1(傅菁菁等,2013),统计中删除小于感应流速(<0.2 m·s-1)和低紊动能(<0.01 m2·s-2)的值。然后将每条鱼类在一次上溯过程中,对应的水力学因子停留时间与单次上溯总时间进行对比,求出流速和紊动能值的分布比例(表2)。对比流速和紊动能的分布比例,得出鱼类在上溯过程,随着流速的增加,其分布比例呈现一种正态分布的规律,在随着流速增加其分布比例增加,在0.6~0.8 m·s-1达到最大值,当流速高于0.8 m·s-1又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在0.6~0.8 m·s-1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流速(P<0.05)。分析鱼类上溯紊动能分布比例(表3),看出随着紊动能的增加,鱼类在其区域出现的时间会出现明显降低,鱼类避开紊动能超过0.04 m2·s-2(3.6±3.3%)的区域并且极少进入紊动能超过0.06 m2·s-2(2±1.9%)的区域。利用Spearman检验得出紊动能和其分布时间占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r=-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