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遥感物候与气温物候提取结果对比》

《表1 遥感物候与气温物候提取结果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秦岭太白红杉林遥感物候提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保证遥感提取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气温阈值提取的气候生长期及树轮宽度指数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对遥感物候提取的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基于气温阈值提取的生长期,即气候生长期对遥感物候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选用2013—2015年太白山11个高海拔站点日平均气温作为数据基础,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进行气候生长期提取。将一年中任意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平均值≥10℃的最长一段时间内,在第一个5天(即上限)中,挑选最先一个日平均温度≥10℃的日期,作为物候始期;在最后一个5天(即下限)中,挑取最末一个日平均温度≥10℃的日期,作为物候末期(冯喜媛等,2018)。将提取的气候生长期始期与末期通过Kriging方法进行空间插值,最终获取红杉区气候生长期结果,并与遥感物候提取结果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不同的植被类型以及同一植被类型处于不同的地理条件(如位置、地形、土壤、气候等),其表现的光谱特征存在差异,最终造成其物候识别精度也有所不同(范德芹等,2016),遥感数据识别的中国东北部森林的展叶期和落叶期的误差在10 d左右(侯学会等,2014),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的误差达5~30 d(Zhang et al.,2013)。太白红杉林所处的地理条件并不利于遥感识别其物候期,且两种方式提取的生长期始期天数仅相差5 d左右,生长期末期仅相差6 d左右,说明本文遥感物候提取的太白红杉林关键物候期具有可靠性,可以进行物候特征分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