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国四个地区梨小食心虫的世代数和当地的光照长度》

《表1 中国四个地区梨小食心虫的世代数和当地的光照长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光周期处理蛹对梨小食心虫羽化及交配繁殖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全国梨小食心虫时空分布范围来看(表1),发生期分布于3-9月。在同一分布时间段,接受的光照时长从南至北逐渐减少。对比本试验结果,在蛹接受长光照刺激后羽化时间提前,交尾时间推迟,繁殖量较大。在南方梨小食心虫羽化时间较北方提前,成虫高峰期出现较早,交尾时间在南方较北方推迟,幼虫高峰期出现较晚。综合成虫与幼虫发生时间,在南方世代周期较短,北方较长。各世代周期的差异造成了分布区发生世代的不同,除大的地形的起伏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外(如西藏高原),世代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纬度划分。由于经度上的气候变化较小,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情况在经度上的变化不大。因此,从光周期的变化上推断,在我国从南至北发生世代呈现减少的趋势。在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1年发生3-4代;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河南、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4-5代;在我国长江以南1年发生6-7代,有5代完全世代,第6-7代为不完全世代(陈凤英等,1998;范仁俊等,2013)。符合世代随光周期的变化规律。在同一分布区,不同世代接受的光照时长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世代周期先缩短后延长(李晓军,2013;朱更瑞,2014)。Dickson(1949)在对梨小食心虫的滞育现象的研究中也证明,12 h的光照时长为发生滞育的关键光周期,当白天的时间缩短,滞育的预蛹比例较高,直至每日光照时长为12 h时,进入滞育期的预蛹比例最高,达到98.7%。因此,在接受光照时长短于12 h后,越冬代世代周期最长,发生滞育现象,梨小食心虫不再发生,直至第二年接受光照时长长于12 h后,打破梨小食心虫的滞育现象,开始发生。并且从同一分布区不同发生世代的发生量上来看,由于较长的光照时长刺激蛹后会带来较大的繁殖量。因此,发生量和危害情况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例如:山东泰安地区包括越冬代一年发生5代,羽化高峰期成虫发生量在各年份随不同世代的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虫羽化进度的高峰期在第2、3代较其他世代集中(朱更瑞,2014)。在河南郑州地区包括越冬代一年发生6代,第2、3代发生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世代,第3、4代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世代(李晓军,2013)。在山西省太谷县包括越冬代一年发生4代,第2、3代的发生量高于第一代和越冬代,并且出现成虫盛发期的时间间隔较短(Kong et a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