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Li7MB8H32 (M=Li、Fe、Co和Ni) 体系的中心金属M电负性 (Ne) 、占位能 (Eocc) 以及氢解离能 (Ed-HA、Ed-HB、Ed-HC、Ed-HD、Ed)》

《表2 Li7MB8H32 (M=Li、Fe、Co和Ni) 体系的中心金属M电负性 (Ne) 、占位能 (Eocc) 以及氢解离能 (Ed-HA、Ed-HB、Ed-HC、Ed-HD、Ed)》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Fe、Co和Ni掺杂LiBH_4放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式中:E(Li7MB8H32)定义与式(1)相同;E(H2)为氢分子能量,通过将键长为0.741的孤立氢分子[22]置于边长为10的立方体中计算得到,数值为-31.79 eV,该结果与文献[23-24]的报道(-31.292 eV和-31.617 eV)非常接近;Li7MB8H31包含一个氢空位,通过将一个氢原子从相应优化母体Li7MB8H32移除获得。考虑LiBH4晶胞中存在[BH4]单元(图1),将单元中4个H原子(HA、HB、HC和HD)依次从优化母体Li7MB8H32移除,分别得到含HA、HB、HC和HD空位的Li7MB8H31体系,这些体系在几何驰豫下总能量计算值列于表1。利用式(2)计算Li7MB8H32(M=Li、Fe、Co和Ni)体系的氢解离能,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Ed-HA、-HB、-HC和-HD为对应HA、HB、HC和HD空位的氢解离能,Ed为相应Ed-HA、-HB、-HC和-HD的平均值。表2数据表明,每个体系对应不同氢空位的氢解离能Ed-HA、-HB、-HC和-HD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将通过Ed-HA、-HB、-HC和-HD的平均值Ed(平均氢解离能)表征体系的脱氢能力。对于未掺杂的LiBH4体系,其氢解离能Ed-HA、-HB、-HC和-HD彼此相近,由此表明LiBH4体内[BH4]单元的四个H原子(HA、HB、HC和HD)对称且稳定分布于B原子周围。然而,这种对称的稳定结构随Fe、Co、Ni的添加遭到破坏,关于这一点可从表2掺杂体系的Ed-HA、-HB、-HC和-HD的差异及降低情况得知。Fe、Co、Ni掺杂所带来的LiBH4氢解离能的下降,尽管从HC原子释放来看,Co掺杂(Ed-HC=0.227 eV)优于Ni(Ed-HC=0.368 eV)、Fe(Ed-HC=0.399 eV)掺杂,但从平均氢解离能Ed来看,以Ni掺杂(Ed=0.353 eV)最为明显,Co掺杂(Ed=0.358 eV)次之,Fe掺杂(Ed=0.561eV)较弱。值得注意,研究体系Li7MB8H32(M=Li、Fe、Co、Ni)的氢解离能Ed下降顺序与中心金属M电负性Ne变化相反:氢解离能变化为2.412 eV(M0-Li)>0.561 eV(M0-Fe)>0.358 eV(M0-Co)>0.353 eV(M0-Ni),中心金属M电负性变化为0.98(Li)<1.83(Fe)<1.88(Co)<1.92(Ni)[25](表2)。由此表明,利用高电负性金属Fe、Co、Ni部分取代金属Li可有效改善LiBH4的放氢能力,而且改善效果在电负性最高的金属Ni掺杂体系达到最佳。Zhang等[15]在对比研究金属Fe、Co、Ni卤化物掺杂的LiBH4体系的脱氢性能中提出,相对Fe、Co卤化物,Ni卤化物对LiBH4脱氢催化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