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979~2010年东部型El Ni1o/La Ni1a和中部型El Ni1o/La Ni1a事件发生年份Tab.1 Years for Eastern-Pacific El Ni1o/La

《表1 1979~2010年东部型El Ni1o/La Ni1a和中部型El Ni1o/La Ni1a事件发生年份Tab.1 Years for Eastern-Pacific El Ni1o/La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两类ENSO事件对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其中带有下标的方括号代表该地区海表面温度距平(SSTA)的区域平均,C代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10°S~10°N,165°E~140°W),E代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15°S~5°N,110°~70°W),W代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10°S~20°N,125°~145°E)。本文所用EMI指数使用IRESST数据计算。选用1979~2010年冬季(12月、1月、2月)平均的Ni1o-3/EMI指数,然后将指数进行标准化,把大于1的年份记为东部型El Ni1o/中部型El Ni1o年,小于1的年份记为东部型La Ni1a/中部型La Ni1a年。本文根据上述定义,筛选出1979~2010年发生两类ENSO事件的年份,如表1所示。该结果与Feng等[36]的研究基本一致。此外,本文利用合成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两类EN-SO事件对中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影响的统计特征,即分别计算表1中两类ENSO年冬季成熟期、春季和夏季衰退期的极端降水异常百分率。由于ENSO事件具有明显的季节锁相特征[30],即大部分ENSO事件在当年夏季至秋季发展,在当年冬季成熟,而在次年春夏衰退,本文中所称的冬季成熟期、春季和夏季衰退期即为发生ENSO事件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