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录像电影与胶片电影特征对比 (基于我国80年代的语境)》

《表1 录像电影与胶片电影特征对比 (基于我国80年代的语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重返20世纪80年代中国录像电影现象——物质性、跨媒介与观影的重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磁带的重量、体积、制作费用等使得录像电影在便携性、存储性、可编辑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表1)。虽然录像电影在清晰度、标准化程度等方面有待提高,但其在传播效率[20]、“下档”电影重映[21]、旧电影的“黑白—彩色”转换[22]、观看的交互性[23]等方面具有胶片电影无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在内容层面,电影理论家罗·尤列涅夫进一步认为电影的封闭故事空间所营造的“第四堵墙”正是被电视、录像等媒介打破:“从银幕上直接面向观众,用隐藏的摄影机进行拍摄,现场采访等。”[24]此外,录像电影对于我国80年代电影题材和类型的开拓——包括武侠片、枪战片、古装片、色情片等——与当时影院中的探索电影、主旋律电影构成了艺术表现光谱中的两极,体现出了明显的动态互补性,并且因为较强的“可看性”,甚至在影片的戏剧张力、悬念营造、节奏把握、镜语规范、故事脉络等方面形成了与之适应的创作理念,虽然这其中也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为追求商业利益而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粗制滥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