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各调研村庄居民基本情况》

《表1 各调研村庄居民基本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乡村分异问题——基于传统农村的调查与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可知,调研村庄虽为传统农业型农村,但大多数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家庭收入中“农业和非农业约各占一半”的比例为55.4%,以“非农业”为主的占到43.8%。且“留守”居民日常的主要工作以非农产业为主(占总体的85.7%),这一情况与其收入结构相符合。在受教育水平上,从抽样调研的情况来看,“留守”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总体较低,高中及以下的比例占到总体的80.4%,且“初中及以下”比例超过一半。结合年龄结构来看,受访居民平均年龄为33岁,为村庄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居民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可能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村中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上,认为其家庭在村中社会地位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比例占87.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量农村“精英”外出务工的问题。在城乡差别评价上,认为“城乡差别较小”的比例仅为13.4%。城乡差别较大一定程度上说明“留守”农村并不是“城乡一体化”的结果。在留守居民亲戚的城乡分布上,“少部分亲戚”在城镇的占77.7%,大部分亲戚在城镇的仅占2.7%,说明家族中部分家庭迁居城镇的带动作用(或“示范作用”)对农村家庭的城乡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从农村居民关系评价来看,村中居民间关系较好,既有“乡土关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外迁选择。在总体评价上,受访居民对村庄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仅为27.7%,这一评价一方面反映出即使在乡村投入有所增加的背景下,传统农村建设仍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同乡村获得建设投入的差异较大。即使所处同一片区,不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异巨大,乡村分异的现象明显。另一面,也反映出“留守”农村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受制于城镇门槛,或受制于个人与家庭条件(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