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结果指标的非参数格兰杰检验》

《表5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结果指标的非参数格兰杰检验》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应承担产业结构调整之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分别表示1%和5%显著性水平。

我们分别从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对货币政策是否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实证检验。按照Pompe(1993)的建议,在确保时间序列独立性基础上,如果将时间序列转换成均匀的边缘分布,可以提高检验的科学性和精度。为此,在本研究中,分别给出了原始序列(Origin)和转换后序列(Unif)两种结果。其中,表4给出的是货币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指标间相互关系的检验结果,表5给出的是货币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结果”指标间相互关系的检验结果。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Hiemstra等(1994)创立的“HJ检验”与Diks等(2006)创立的“T检验”的最终结果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Diks等(2006)在改进思路中提到的一致:如果样本容量小于500,二者的检验结果并不会存在显著不同。唯有样本容量大于500后,“T检验”较“HJ检验”表现才会更出色、精度才会更高。从原始序列(Origin)和转换序列(Unif)的结果来看,二者结果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随着置信水平的放宽(3),我们会发现基于原始序列(Origin)检验结果的拒绝条件明显放松,但基于转换序列(Unif)的检验结果仍然较为稳定。为此,本研究中均以基于转换序列(Unif)的“T检验”为准。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1期、2期和3期时,均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在1-3期的滞后期内,货币政策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指标的格兰杰原因。同时,由于样本使用的是季度数据,滞后1-3期就意味着滞后3-9个月。因而,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的“时滞”就是3-9个月。但当滞后4期,也就是12个月后,Diks和Panchenko(2006)创设的“T检验”结果无法拒绝“货币政策不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指标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综合而言,可以清晰看出:在短期内,货币政策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有一定现实依据和实证支撑,这也切合货币政策聚焦短期问题的属性特征。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充分证据和经验证实货币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指标间的因果关系的存在。因此,不能将货币政策关注产业结构视为“常态化”的目标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