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BC、LS地区样品湿陷前后孔隙面积变化百分比 (%) Table 4 Percentage change in area of pores before and after collapse

《表4 BC、LS地区样品湿陷前后孔隙面积变化百分比 (%) Table 4 Percentage change in area of pores before and after collapse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GIS实现湿陷作用对海岸带黄土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对土样湿陷前后孔隙数量、面积变化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可知:1) 4个地区土样湿陷后孔隙总数量均增多,平均增加7.65%。2) BC,LS,ML地区湿陷后大中孔隙数量和面积显著减少,数量平均减少22.16%,面积平均减少32.45%;小孔隙数量和面积显著增多,数量平均增加21.68%,面积平均增加29.96%。3) PL地区大孔隙数量减少28.57%,面积减少35.93%;中孔隙数量增加3.69%,面积增加12.18%;小孔隙数量增加15.18%,面积增加24.88%。PL地区湿陷后大孔隙数量和面积大幅减少,小孔隙大幅增多,而中孔隙小幅增长,我们推测PL土样湿陷后大孔隙转换为中孔隙,没有彻底分解为小孔隙,所以中孔隙呈增长趋势。4) 4个地区微孔隙与大中孔隙和小孔隙变化相比,微孔隙数量及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变化幅度均低于10%。5) 如图8所示,4个地区样品在200kPa压力下对应的湿陷系数分别为0.051,0.039,0.044,0.031,湿陷系数与5<φ≤30粒径范围内孔隙面积变化量总体趋势成正比,说明5<φ≤30粒径范围内孔隙面积变化越大,土样湿陷性越强。综上所述,大、中孔隙的存在是黄土产生湿陷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