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三组白兔术后30 d后囊膜混浊分级比较 (只)》

《表2 三组白兔术后30 d后囊膜混浊分级比较 (只)》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吉西他滨对兔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抑制作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散瞳后裂隙灯下检查:A组、B组和C组在术后7 d,晶状体后囊膜未出现皱褶和增殖样改变;术后14 d,A组、B组和C组在后囊膜周边出现细小纤维样增殖改变,未侵入中央3 mm光学区内;术后21 d,A组和B组变化不明显,C组后囊膜中央3 mm光学区出现后囊膜皱褶;术后30 d,A组和B组PCO呈纤维样增殖,稀疏分布,未见细胞团块样增殖改变,范围亦未见明显扩大;C组已有PCO结构较前排列致密,色瓷白,周边形成纤维条索样增殖;观察PCO分级,A、B组PCO分布于1级和2级,而C组多分布于2级和3级,见表2。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术后30 d后囊膜混浊分级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555,P=0.001)。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7,P=0.9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