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010—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进出口商品结构》

《表1 2010—2018年中国-东盟区域进出口商品结构》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论中国-东盟自贸区与共建“一带一路”》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Database的数据编制。

在全球价值链下,中间产品贸易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生产过程中,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生产使得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企业生产者围绕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从事生产,形成标准控制下跨国生产零部件、模块生产与最终组合的生产方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成为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和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企业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十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以中间产品为特征的价值链贸易增长速度远超过初级产品、最终产品和贸易总额的增速,中间产品贸易已超过区域贸易的60%。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2010—2018年期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内贸易从2782.54亿美元增至5541.53亿美元,增长99.2%。其中,初级产品从267.38亿美元增至315.46亿美元,增长18%;中间产品从1584.22亿美元增至3466.62亿美元,增长118.8%;最终产品从930.92亿美元增至1759.45亿美元,增长89%(见表1)。与此同期,在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比从9.6%降至5.7%,最终产品占比从16.8%增至31.8%,而中间产品占比从56.9%增至62.6%,其中半成品占比从27.7%增至46%,零部件占比从29.3%降至16.6%。可见,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区域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贸易,而中间产品的贸易主要来自跨国公司主导的价值链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