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本征Si NTs及其掺杂体系的键角和键长》

《表1 本征Si NTs及其掺杂体系的键角和键长》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硼、铝和镓掺杂对硅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电性质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以前的Si NTs掺杂计算[13,15?16]结果,其结构优化前后晶胞以及晶格参数变化并不大,鉴于本文计算体系规模较大,对晶胞以及晶格参数的影响更加微小。为了提升计算速度,设定优化前后晶格常数和体积不变:晶格常数a=b=3.045 nm,c=1.33 nm,晶胞体积V=10.677 4 nm3。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本征Si NTs及其掺杂体系在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结构不再是碳纳米管的光滑管状结构,而是形成了管壁原子凸起的褶皱型管状结构。从图3的局部轮廓图来看,凸起的原子及其相连的3个原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金刚石的sp3杂化结构,整个纳米管既有这种褶皱的结构,也保留了其最初的光滑结构。图3b和3c为本征Si NTs结构优化后的局部轮廓图,其键角分布是完全不同的。进一步引入键角和∑α=α1+α2+α3,∑α为X原子(X=Si、B、Al、Ga)与相邻原子Sia、Sib、Sic的键角和,并且理想sp3杂化(金刚石结构)的∑α=3×109.47°=328.4°,理想的sp2杂化(石墨烯)的∑α=3×120°=360°。从表1中可以看到,图3b中的∑α=337.022°,更加接近于sp3杂化;图3c中的∑α=358.677°,与sp2杂化非常接近。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结构优化后的Si NTs的内部结构由sp2和sp3杂化共同构成,是一种表面褶皱的管状结构,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5?6,20?21,24]。实验上也证实了Si NTs最为可能的结构便是这种褶皱型的管状结构,并且由sp2杂化和sp3杂化共同构成[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