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地随族迁”所致地名重名现象举隅》

《表1“地随族迁”所致地名重名现象举隅》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先秦“异地同名”现象与地名流动的初步考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如上表所示,商周族群迁徙与地名流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国族的移徙经常伴随有原居地名的“复制”和“移植”,这样就通过同一地名在不同地点之间的有序播迁,最终产生若干成组的“异地同名”现象。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族名号与其所居地名每每相互统一:一方面,封建制度下的“赐土”与“命氏”,实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级贵族受封土地后方可另立宗氏,也即“胙之土而命之氏”(11),故有大批封国和封建主家族的名号来源于地名;另一方面,按照孔子的说法,命名客观事物应当遵循“名从主人”(12)的原则,地名恐怕也无由例外。诚然,先秦秦汉时期的相当一部分地名,确实是由早先的国族名号转化而来的。如《国语·齐语》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韦昭注:“二国,山戎之与也。令支,今为县,属辽西,孤竹之城存焉。”(1)《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令支县境内有所谓“孤竹城”,从字面推测,该地得名应与先秦孤竹部族的活动地域有关。1973年,辽宁喀左县北洞村窖藏发现带有“孤竹”族铭的商末周初青铜器,则为上述联系提供了重要佐证(2)。总之,就“异地同名”现象的诸多成因而言,“地随族迁”这一机制的具体运行,是以当时政治组织、血缘集团与地理实体三者名号的合一性作为基础的,所以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土壤,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同时也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尽管前揭国族迁徙的客观情形不尽一致,但结果都导致了有关地名的空间流动,其迁播轨迹在地理空间上总体呈现复杂交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