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常用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组成结构多样性指数》

《表2 常用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组成结构多样性指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林分结构多样性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组成结构多样性指数经历了不断的发展过程(表2)。Pielou(1961)基于最近相邻木关系提出了分隔指数(segregation),用于描述群落中物种的种间隔离关系;尽管Pielou分隔指数计算没有运用林木相对坐标,但其描述了群落中2个种群个体的相对位置分布关系,即2个树种在群落中是随机分布、吸引还是排斥。Füldner(1995)认为Pielou分隔指数仅适用于分析树种随机分布混交林的种间隔离关系,对均匀和团状分布的种群易造成不合理描述。Gadow等(1993)提出了基于3株相邻木关系的混交度概念,该指数对种类较多的混交林树种隔离程度表现出较好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林分中树种组成多样性。惠刚盈等(2001)认为,选择4株相邻木能更好表达混交度的林学意义,并给出了林分整体平均混交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林分中树种混交度的表达方法。为进一步增强混交度对林分树种多样性的表达能力,汤孟平等(2004)提出了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概念,惠刚盈等(2007)对林分平均混交度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其方法均是将结构单元中树种个数作为权重参与到林分平均混交度计算结果中,不仅可体现林分中树种分隔情况,而且能体现林分树种组成多样性。此后,Hui等(2011)又在林分平均混交度修正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树种空间多样性指数(TSS),并将其与常用林分树种组成结构多样性指数进行对比,体现了很好的区分度。汤孟平等(2012)对混交度进行了改进,在此前修正的基础上,将Simpson指数引入结构单元,用于描述树种分布均匀性,提出了全混交度概念,并与简单混交度、修正林分平均混交度、树种多样性混交度和树种空间多样性指数等进行比较,给出了各种混交度间的关系,认为现有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数对林分结构的描述存在片面性,各种混交度计算方法都是对简单混交度的修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