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8年碳储量变化归因》

《表4 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8年碳储量变化归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8年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图8)。2005—2018年大湾区有7 561 km2的用地碳储量发生变化,其中碳储量增加的地区有2 774 km2,主要分布在各城市的碳储量低值区域;而碳储量减少的地区,集中分布在深圳、东莞和佛山,减少的面积达4 787 km2,约为碳储量增加地区面积的1.8倍,可见大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碳储存受到了威胁。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中,碳储量变化较为明显的是肇庆、惠州、广州、东莞、佛山。究其原因,大湾区中部城市群,如广州、东莞、珠海、佛山4市,城市扩张现象尤为凸显,城市周边的林地、耕地被侵占,部分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面积的锐减导致了湾区碳储量大幅降低;从2010年开始,大湾区虽然仍存在零散分布的碳储量不断减少的区域,但是中部地区较为集中的区域,其碳储量削减的现象已经有所减缓,说明政府意识到以往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的破坏,开始重视生态保护。2015—2018年大湾区内碳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超过了碳储量减少的区域面积,可见大湾区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逐步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