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研究区混积岩储层中胶结物和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统计》

《表2 研究区混积岩储层中胶结物和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渤海海域环渤中地区沙一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差异及成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古温度T=13.85-4.54×δ18OPDF+0.04×(δ18OPDF)2;据Keith and Weber(1964);表中上标a~h是指不同测试位置.

混积岩储层剥蚀淋滤作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发育大量鲕粒铸模孔、生屑铸模孔以及颗粒溶蚀孔(图4a~4h,图8a,8b),渤海海域沙一段末期发生了一次构造差异升降运动,导致部分地区沙一段顶部暴露地表遭受剥蚀和淋滤作用,沙一段顶部在地震上可见明显的削截现象(余一欣等,2011),大气淡水或地表水直接进入储层,储层发生选择性溶解,生屑、长石、岩屑、砾石等颗粒和白云石、方解石等胶结物发生充分或部分溶解,形成大量的高岭石及蚀变高岭石(图8c,8e~8g);(2)形成大量颗粒间等厚环边的胶结物(解习农等,2018)、微钟乳状胶结(王清斌等,2018)(图8d),遭受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形成的含Ca2+、Mg2+、CO32-的流体向周围迁移,在泥晶白云石包壳周围形成等厚环边胶结物或微钟乳状胶结物;(3)形成淋滤缝,裂缝中充填渗滤黏土,砾石周围被高岭石充填(丁晓琪等,2014;王清斌等,2018)(图8e,8f);(4)粒间高岭石形成时间早于白云石(刘曦翔等,2019),储层遭受大气淡水淋滤之后,长石、岩屑、早期白云石、方解石发生选择性溶蚀,形成大量的高岭石,之后,在埋深成岩过程中再次形成大量白云石,导致白云石紧挨高岭石向孔隙中央生长(图8g);(5)利用激光剥蚀法对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δ18O值主要分布在-18.15‰~-0.40‰,以偏负为主(图8h).δ13C值分布在-4.14‰~4.40‰之间(表2),大气淡水可使δ18O和δ13C值降低,但由于沙一段早期甲烷化作用将原始有机质分解为富12C的甲烷和富13C的重碳酸盐,可导致δ13C值偏正(王清斌等,2018).根据Keith and Weber(1964)古温度计算公式,得到的古温度大部分分布在在15.67~65℃之间(表2),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形成于准同生期、浅埋藏期,大气淡水易进入储层,结合前面岩心、镜下以及次生矿物等现象,表明研究区各构造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淡水淋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