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金属玻璃的发展历史》

《表1 金属玻璃的发展历史》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金属玻璃的微结构、增韧与疲劳问题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993年,Inoue等[7]研究了Zr-Al-Ni-Cu四元体系,采用10K/s的冷却速率,制备出尺寸达1.6厘米的Zr65Al7.5Ni10Cu1 7.5金属玻璃,打开了块体金属玻璃快速发展之门.同年,Johnson等[8]发现了冷却速度只有10K/s的Zr41.2Ti13.8Cu12.5Ni10Be22.5金属玻璃(Vitalloy 1),这是目前已商业化的一种块体金属玻璃.该体系形成能力已较为接近传统的硅化物玻璃,且通过传统冶金铸造法就可以制备出直径为5~40毫米的金属玻璃棒材,使得用传统制备方法制备块体金属玻璃成为可能.2000年,Inoue等[9]成功制备出迄今为止形成能力最好的Pd40Cu30Ni10P20金属玻璃,冷却速度仅为0.1K/s,最大样品直径可达到7.5厘米.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匹斯堡大学Mao等[10]通过纳米桥脉冲熔融方法,首次制备出单质非晶态Ta金属玻璃,实现了1014 K/s的冷却速率,这是非晶合金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开发出了许多新型的稀土基金属玻璃[11-14].比如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等[14]于2005年开发的Ce68Al10Cu20Nb2金属玻璃,具有超强的非晶形成能力以及优良的物理性质.同年,中科院金属所徐坚等[12]制备出了临界尺寸达到2.5厘米的Mg54Cu26.5Ag8.5Gd11金属玻璃,其压缩强度达到1GPa,塑形变形达到3%,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表1列出了一些典型金属玻璃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