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氮素收支平衡与盈余》

《表1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氮素收支平衡与盈余》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华北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包气带氮素淋溶机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包括实地调研(n=420)和文献调研。其中,化肥、有机肥、灌溉、种子输入氮和籽粒输出氮通过实地调研投入量后,结合其氮含量(除化肥外,其他输入和输出项氮含量均为实测值)换算获得,如灌溉投入量为农户提供的灌水量乘以实测灌溉水含氮量获得。生物固氮数据来自赵荣芳等[44],

除化肥氮外,氮沉降也是该轮作体系重要氮素输入来源。尤其是近年来,氮沉降随着工农业向大气中排放氮的增加而增加[41]。华北平原农田的氮沉降量自21世纪初的28 kg·hm-2·a-1[42]增加至21世纪20年代的63 kg·hm-2·a-1[43]。其他氮素输入,包括有机肥氮、生物固氮、种子氮和灌溉水氮之和也占总氮素投入的10%左右(表1),高氮输入导致轮作体系极高的氮素盈余(299 kg·hm-2·a-1,表1)。由于华北潮土具有较强的硝化能力,作物收获后盈余的氮素主要以硝态氮为主,造成农田根层及以下土壤累积了大量的硝态氮。Meta分析表明,1980—2015年间华北冬小麦和夏玉米收获后0~4 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分别高达453 kg·hm-2和749 kg·hm-2[12,26]。这些硝态氮很难再被作物利用,且潮土较弱的反硝化强度导致硝态氮在根区反硝化去除的量较小,大部分随夏季降雨向深层土壤迁移,直至迁移至地下水[26,45],未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降雨事件也将加速硝态氮的向下迁移过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