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诗中的大自然和割麦女形象对比》

《表1 诗中的大自然和割麦女形象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田园诗歌的生态话语“认知”识解——以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丹麦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Edgar Rubin)是最早将源自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引入心理学的人,并且为进一步解释图形和背景之间的转换,他还设计了人面/花瓶图(the Face/Vase Illusion)。人面/花瓶图显示,图形和背景会随着观察者注意焦点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图形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但还是有规定限制的。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最早把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值;背景是一个相对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相对于背景是静止的。一般来说,人们既看到背景又看到图形,只是因物体的凸显度和观察者的焦点不同而已。Peter Stockwell在《认知诗学导论》提到:“焦点具有选择性,而不是一视同仁的。知觉场中的某些要素被选中作为焦点,被选中的要素通常归为图形。阅读文学文本是一个动态的体验,是一个不断更新焦点来塑造和追随图形-背景关系的过程。”中国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对中国经典诗词的研究和解读,力求探索蕴藏在不同于本土文本解读的“情”“画”“志”“意”。董璞玉在《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唐诗解读》中说:“图形-背景理论为分析、鉴赏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下文将以“图形-背景”理论来对《割麦女》进行话语分析。总体来说,《割麦女》所呈现的画面就是大自然和割麦女两个大的意象。根据图形-背景理论来说,在一定的图形和背景特征下,图形和背景是可以随着观察者焦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在确定图形和背景之前,先需明白图形特征和背景特征可以自由转换的条件(图1),再明确诗歌中大自然和割麦女的特征(见表1)。